milk.jpg

朋友常問,自己為何看電影不習慣找人同看。到昨天才恍然大悟跟我選擇電影的方式有關。對於想看的電影一向不會事先打聽,所以踏進電影院前常連導演、演員有誰都弄不清楚(依本人不會認外國人臉孔的能力,走出電影院依舊弄不清楚佔很大比例),更別提劇情故事,往往只知道個大概就肯掏錢入場.這樣的模糊認知下,要怎麼拉人一起看電影?

『我想去看自由大道,這片是有關同性戀爭取人權的電影,真人真事改編。就是西恩潘主演得奧斯卡男主角的哪部。』(註)

還好本片在奧斯卡鍍金下還算有名,要是提我想去看「沒有耳朵的兔子」(連片名我都有點不確定...),有多少人能被我說動?只怕憑本人,只是看過一次預告就想一探究竟的粗糙理由(對,很多片都是因為預告而心生嚮往),很難吸引任何人。影展亦同。

回題回題~

導演採取半紀錄片半演出方式呈現,兩相夾雜下使得真實度大增(只是看完會好奇哪些片段是採過往紀錄,哪些是用演的)。一開始就透過西恩潘在自錄錄音檔,挑明告訴你主角難逃被人謀害的命運。隨故事演進,恐嚇信陸續出現的現場,一再挑起對主角死亡的期待,所以當劇情急轉,最不可能的殺手出現時,似乎更能呈現當時人物的錯愕。

穿插錄音自述與哈維一再受挫的參選情形,突顯了當時美國對同志的封閉態度。真人真事改編成電影,總擔心導演演出粉飾太平的聖人故事,還好本片沒有。所以觀眾可以看到開頭,年近四十的哈維在生日前夕,隨便在地下道釣到年輕男子的過程;擔任公職時雖不能挺身引起暴動,卻私下指點支持者造反,好由自己平息騷動的計謀...等。搭配西恩潘的演技,演活了哈維.難怪頒獎典禮上會有人在台上笑稱西恩潘是同志了。

除了主角哈維的搶眼表現,其他支持者、反對者亦有一席之地。值得一看的電影,讓人隨著劇情起伏間,省思自己對異於己的其他人又是抱持如何的態度與偏見。

註:我說謊-原始版本應該只有同性戀跟西恩潘兩大關鍵字而已。其他都是看完電影的現在額外延伸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nm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