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P_000724

看完覺得本劇借用了紅舞鞋這三字與圖像,雖同樣有著小女孩(人偶)當主角,但本劇應該算是兒童不宜,所以演出當中不由得為觀眾席間有家長帶小孩同觀賞這事暗自擔心(且場中不止一位小孩),到底是劇團做了歡迎親子共賞的宣傳,還是購票之初,觀眾見偶戲兩字就覺得演出是普遍級呢?(發現票券上有註明非親子節目,建議觀賞年齡12歲以上,這...)

岔題心得至此。

先說對偶戲與踢踏舞的結合,我覺得很棒,果然表演這條路有無限可能。

且自己很粗淺的以為操偶者只有一種擺佈懸絲人偶的表演,其實還有很多種方式,例如:杖頭偶、執頭偶等等,舞台上反因不執著於演員(可由人偶詮釋),帶來更富戲劇張力的演出方式。儘管人偶的表情是固定不變的,但在劇情的推演下反倒順理成章。除了視覺上的多變,聽覺節奏上也結合了踢踏舞的敲擊聲響,演員吟唱與現場演奏,讓音效的高低與震撼多了不少變化與輕重加強。甚至簡單幾個小道具與場佈木箱,也同樣靈活的在演員擺佈下,忽而變成座椅,忽而成為法庭高台、棺材墓碑等適景佈置。場佈、配樂與演員(人偶)的靈活,看得出事前花的苦心與練習。

有這麼多優點,卻沒有被劇情感動到任何部分(應該是我的問題?因為有聽到鄰近的吸鼻聲)。

雖然很喜歡操偶人身分的轉換,前一秒隱身仗頭偶後只露出單手傳達人偶戲份,下一刻就跳離人偶成為一旁隨伺的跑腿傭人,負責幹粗活,類似的設定出現很多次,角色的主從變化很流暢,也一解操偶人怎沒身穿黑衣黑紗的刻板印象。偶爾串場(肢體、聲音加上跑腿其實頻率不低)很有趣(時間也掌握得很好),但當操偶人得身兼人偶的情感傳達,不是用操偶技巧或是偶爾的出聲,而是直接出現在演員的表情上時,視線就逐漸被人類的情感流露吸引過去,而失去對人偶傳達的情感凝聚力。越到後半段,女性操偶人的(表情加肢體)戲份就越重,稀釋了本該由木然人偶傳達的沉重感。一邊觀看一邊心裡os太過了,然後就很冷靜的看完演出。

也許是本人對偶戲的刻版印象太深,或是坐太近所致,儘管少了感動,但這場表演還是值得一看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紅舞鞋 無獨有偶 踢踏
    全站熱搜

    unm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