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是個認為,王子公主從此一定過著幸福快樂的人,建議你,跳過這本書。因為它的重點放在童話裡隱誨未明,兒童不宜的部份。對於從不知道童話故事也有殘酷面,黑暗的部分,這本書有點限制級。除此之外,請一同以心理學角度(本書觀點)觀察童話。
其實我一向討厭,泛心理學的分析事情,如陽具崇拜,性暗示,似乎所有故事萬物都離不開以上所言。而這次竟連童話故事也不例外,但仍舊可以一看。
所以童話裡的母親,象徵嬰幼兒心中,母性完美的一面,因此為讓故事順利進行,她勢必得死(父親形象則由老是不在家,或少有露臉機會顯示其在新生兒世界的缺席。)。巫婆則是他們童年期望不能及時獲取滿足時,衍生的母親邪惡的一面。
為此,巫婆為何一定得死?答案呼之欲出。
解決完這個童年陰影後,更藉著童話整理出數個童年原罪:虛榮;貪吃;忌妒等。每各童話其實各有自己要處理的原罪(或數個),透過故事主角的進行,象徵原罪的角色被消滅,順勢除去小讀者心中的慾望。
如果這本書到此為止,我會說它心理學入迷過度。但穿插患者的真實體驗,現代童話的模式,及書末附錄,可以說這是本童話運用到心理學的工具書(兼紀錄)。你可以看到心理學的角度如何剖析童話,甚至附錄還告訴你如何在講述童話時,增加與兒童的互動,加強童話的重點,達到寓教於樂的作用。
童話可以不僅是童話,只看你如何使用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