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UEEFT.jpg

最近沒什麼動力寫文,一來是連做三次大阪燒做到膩,二來是沒試映會電影可看,就沒什麼好寫的(誤)。但還是有在悄悄做件改變,哪就是飲食方式。

從小就是個食量大的女生(跟一般女生相比),喀完一個便當輕而易舉,加上愛吃米飯,也沒啥挑食習慣,又飯又菜加水果吃得好不愉快,還有下午、晚餐前的零食雞排。不像有人在青春期會有食量大開的情況出現,本人的食量一直在高原期,於是吃到飽一度是本人用餐首選。

出社會幾年,某次公司聚會本人挑選巴黎海鮮吃到飽,卻在會後老闆買單時,赫然發現八九百的個人開銷,並沒覺得自己吃到什麼值得回味的,這時對buffet第一次出現反思-花大錢營造食物多的景象,但實際吃下肚並沒多少,食物品質也沒令人覺得驚艷值得,吃了一堆嚐嚐味道的東西把自己的胃餵飽,所為何來?但非buffer的吃到飽本人還是持續參予,例如:火鍋、烤肉吃到飽。

特別是火鍋吃到飽,在住家附近約2-3站公車站距離,開著鼎鼎大名的禎饌,三百左右又不加服務費,肉質也是吃到飽中品質最好的(我覺得),幾乎身旁的新舊朋友都會被我帶去一試,自己沒事的晚上也會偶爾單獨造訪,火力全開攻向羔羊肉與牛肉。但十次有七八次,吃完到家的時候一定得向廁所報到。不是店家食材不新鮮(我吃別家也有同樣狀況),而是身體對短時間塞入大量食物做得反應。幾乎可說是花錢買個大量食物滿足口眼之慾,卻讓腸胃受苦了。既然三個小時後就會從身體排出,哪吃這麼多好料到底是為了什麼-清腸胃?

而前陣子,常在平日下班後跟朋友共進晚餐。朋友因公司中午供餐菜色不佳,每到晚餐時就恨不得補足沒吃夠的蛋白質,連帶同行的本人也會因此吃下一堆肉類。而每每吃飽到家後,晚上八九點時刻,看著電視本人就陷入昏昏欲睡的時刻(也有多次的確進入夢鄉)。比較沒大食的晚上都是11-12點才入睡的差異性,吃太飽很容易昏昏欲睡,更別提吃到油炸物的下場(註)。

累積這麼長時間對自己身體的觀察與疑問推論,剛好在這時因為WC看看接觸到兩本書:不生病的生活先別急著吃三餐。雖然兩位作者提出的論調不同,但中心意旨是差不多的:You are what you eat。後本書的作者更解決本人常存心中的疑問:吃這麼多,到底是因為身體需要,還是你想要?

對照到自己前陣子的疑問,目前採取石原式的少食法,最近的飲食方式是:早餐:熱紅茶或黑糖薑茶,午餐:自己帶便當加水果或外食飯剩一半,晚餐:外食什麼都可吃。

開始前兩天,早上會有點不習慣,輕微頭暈,但過幾天就沒什麼不適,好處是雖忙還是覺得很輕鬆,也不會有下午想睡或忙起來時,覺得自己腸胃打結的感受。想吃東西或覺得胃在咕嚕叫時(五天來只發生一次)就吃點巧克力。還在摸索的是晚餐外食的份量與點菜選擇困難。尋常的韓式豆腐鍋配白飯、三樣小菜,走出餐廳只覺得自己撐得像孕婦。隔天改吃尋常的雞排飯,剩下1/3的白飯,回家路上還是隱隱覺得撐。再換到小吃店,點乾麵、餛飩湯加滷蛋滷豆腐,吃不完的滷蛋餛飩用中午的便當盒打包,還是有點撐,但不適感稍微解除。周五晚跟朋友去吃義大利麵,總算脫離不適感,但還是有撐的感覺。只怕外食終究不是目前生活之道。有待摸索。

也因此開始思考,外面餐廳所賣份量會不會總是超乎個人食量所負荷呢,為什麼?私以為以外食100元為例,裡面約有6成多是店家的人事、水電房租成本與利潤,僅3成多是食材成本,降低食物份量反映到售價上並不會降價太多,反倒讓客人覺得東西少又貴不划算,還不如讓客人覺得份量大值得(雖然會吃不完)。因此浪費掉的食物資源,與養成國人點菜走大魚大肉鋪張方式,又是另一個問題了。


註:書中個別提出的解釋之道,簡單的說就是吃太飽時,全身血液都往胃部挪移,所以容易覺得累是這原因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unmj 的頭像
    unmj

    生活的每一天

    unm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