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231dda0b73356714171a8642158fb3.jpg影展第三部,自從昨天晚上趕赴電影院,就發現想看的電影已經售完,下個場次的電影又已看過後,當下就往櫃檯一口氣買下後面四場電影。對,本次影展從原本的沒興趣,到上禮拜篩選了四部電影,到昨天一次買完剩下未看的電影,就可知道這次的觀影經驗多好。或者可說先前篩選電影的前置作業非常對上自己的胃口,要待明天才知本來不在片單的電影,實際觀賞後會如何。

儘管是一系列介紹起台灣的作家,但不同導演遇上不同個性的創作者,呈現的角度與電影拍攝手法自然完全不同。要說每次觀看電影都是一片空白(對作家及其作品生平、對導演手法亦是),都是場冒險也不為過。還好,目前看到的創作者對比自己平凡的人生與際遇,可是波濤洶湧得多,對作家與其作品的刻劃很難覺得不佳,剩下的就是導演手法自己能不能接受而已。

看了前面鋪陳的廢話,就知本片的處理手法不甚喜歡。先說對本片長達160分鐘的長度,我覺得很適切。因為透過畫面,周老就是如斯說話步調緩慢,舉止快不起來高齡九十的人士,硬是把本片限制在兩小時內的快節奏,只怕很難貼近周老的思路世界。

但除此之外不喜歡的點有著:作品的朗誦配上文字是目前看得最吃力的一部,不是周老字醜(書法字體端正的很)、或是發音難辨,而是畫面與文字兜不起來,儘管是同一詩作,卻老是很貪心的文字顯示是一套,周老配音又是一套。偏偏周老的作品可是詩啊,不是乍聞乍見就能簡單意會的文字,得花點時間琢磨,但沉心研究時,就發現文字改顯示別篇了。這看與不看都是個著折磨。反覆個幾次,只能選擇不選擇(誤用),不貪多地看到啥就想啥才算稍稍解決這窘迫的處境(其實腦子浮現的是想鑽研,等我買DVD回去按暫停就能兼顧了<-有沒有這麼認真)

再來是畫面的銜接,與前面兩部同樣找來不少故舊談周老,但時有訪談者話沒講完就中途喊卡(我覺得),換下個畫面的快速切換。不光是話語間的吊人胃口(例如一位在自家中站著受訪的女性,站的姿態與講話內容總覺得下半句沒說完,就換人了),畫面上的銜接不一,也讓人覺得苦心營造的氣氛中斷又再接上。在鏡頭節奏的掌握上,我覺得時快時慢,時好時壞,總得來看,導演想表達意境時的畫面切換不錯,但遇到訪談者的內容裁剪上就不是很合適。(在尋找導演大名,連去部落格找資料時,才意外發現本片因製作人選的找尋/訪談接受與否的猶疑,比起其他片開拍得很晚,也許在匆忙間造成剪接的不足,這點得等我看過陳導的另一部作品才能知曉了)

透過鏡頭剪貼出周老簡單的一天:習慣早睡早起、吃清粥,外出活動,磨墨寫字,對物質生活不甚考究,但他的毛筆字可寫得漂亮(原稿更改增減也井然有條)。不習慣與人交談,但交談時為避免對方聽不懂會以紙代口,交叉輔助。自稱為劫後之人,認真投入佛法。清瘦看似若不經風的長者,眼睛藏在凹陷的眼窩裡卻極其有神。肉身老去但精神更臻成熟,是片中屢屢被他的眼神觸動時所想到的。年輕時的周老,的確如他所言,有狷者的氣質。

不由得覺得,創作者是否比一般人更提早看出世事的無奈,為求填補這已知的無奈,只好藉創作來勸慰己身。如此倒不知該對創作者的人生同情或是讚賞了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nm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