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ading1.jpg

因為工作很閑,陸陸續續看了一些小說,市立圖書館一人可借五本的額度,常常未到借閱期限到期,就全數歸還再借新書(但多得也是看一看,懶得去還就放過期)。

幾 乎每天都在看書的狀態下(扣掉沉迷掌上機的時間),讀書心得出現在版上的數量卻不多,因為介紹書真的很難。私以為所有的書跟電影一樣,都不該在沒看過它之 前就知道劇情,特別是最後大轉折的故事,先知道總是少了幾分趣味(註)。而書不像電影,有音樂、場景畫面可以在撇開劇情的前提下,大談特談,拿掉故事情 節、文字,書也就沒啥可談的。

而且讀書是件太個人的事,某段情節、文字,遇上不同生活背景、經驗的讀者,反應自會大向逕庭。說太多自以為感動的地方,倒不如讓對方自己去感受(註)。一直如此認為。

哪遇到很喜歡、想向人推薦的書怎麼辦?就陷入兩難。『在德黑蘭讀羅莉塔』就是一本陷我於如此尷尬狀況的書。

作 者在德黑蘭大學教授英語文學,因拒戴面紗而遭校方開除。所以她挑了七位最優秀用功的學生,邀請她們每星期四早晨到她家來討論文學(註)。夾在伊朗不安的政 治宗教環境裡,她們在書裡探究人生的意義,與自己面對社會性別歧視的掙扎,看在尚稱男女平等(註)的台灣女生眼裡,有點新鮮也陌生,更多的還有不捨。

而書裡討論其他書本小說,與己身的宗教、生活經驗結合,也讓人發現之前自己獨自一人看書的缺憾。也做了改變,希望假以時日這改變是好的。面對好看的書,閱讀的速度自然會減慢許多。如果以推延看完的時間做好看與否的評論,此書勢必得排第一。

淺顯易懂的文字,講述得卻是豐沛的人生與文學涵養,比一般小說,得多些專心與精神。仔細推敲字句,深思其中的涵義,對我而言是少數經驗。但值得。


註:所以有時在跟朋友提到剛看過的書或電影時,在劇情介紹前一定先問:你會想去看嗎?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才開始大暢其言~但還是偶有例外。

註:某次在北美館看展覽,就有對母子讓人不由得關注。母:你看這是不是很美、很美、很美。子:(無言)。伯母,你說再多次很美,也不代表令公子會有同感。

註:前兩句是抄書本內頁介紹,後兩句則出自書中開頭自述。

註:台灣還是有重男輕女、辦公室的透明玻璃等狀況。但至少女生不用靠結婚才有地位,或得用面紗、長袍遮掩自己的女性身型。可喜可賀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nm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